问道南京,何以安宁?

陈方勇视点   2023-06-05 08:29:32


【资料图】

问道南京,何以安宁?

南京,简称“宁”,源自古称“江宁”,意为“江南永世安宁”。南京在中国历史上多以悲情的色彩出现,却总是承载着文化的延绵,金陵王气是它久远的传说,更多的浓墨重彩则发生在衣冠南渡之后,自那以后华夏文明的火种更多流传于江南,江南宁则天下宁。

南京作为“散装江苏”的省会是颇具争议的,就地理关系和心理因素而言,它更多被人成为“徽京”,安徽人朱元璋就是据此以夺天下并立国都于此,从现在南京大都市圈的规划也可以看到,环宁重镇多半在安徽。做过国都的城市跟其他城市有两个最明显的区别,一个就是口音迥异本土,另一个就是市民明显更具家国情怀,操心的都是大事。

我是最近才从讲陈寅恪的文章里得知这么一件事:就在那最荒唐的岁月,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身为国学大家的陈先生却用了余生最后的十年为一位妓女写了85万字的传,这令很多人都不理解,以为先生临终昏聩。谁知先生最著名的那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是这本书的题记,这句评语他只赠予了两人,一位是自沉于昆明湖的王国维,另一位就是名列秦淮八艳之首的柳如是。张艺谋后来拍的《金陵十三钗》不知有没有从柳如是的故事里得到灵感,陈先生写她大概正是感怀风尘之中不失傲骨,独立自由的人格不知比多少道貌岸然的伪君子高尚了多少!

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这样的文字,也只有发生在南京才令人确信啊!多少年后,南京大学的《蒋公的面子》横空出世,讲三个文人的一场“最难吃的饭局”,用喜剧的方式表现时代的荒唐。好像这样的戏也只该出现在南京,一如《红楼梦》虽未明写其年代,人人却都以为就发生在金陵,那亦真亦幻的时代悲歌,也就只有发生在南京会有“假作真来真亦假”的效果,不可当真,又不可不当真。

当代的南京有什么看头?我是最近被北京的国企邀请去讲解城市更新时,发现了这么一个规律:城市跟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会生也会死,不加任何干预的话,一座城市最终的结局就是湮灭,而能让一座千年古都生生不息延绵至今的,只能是因为被时代选择不断更新的结果。南京就是这样少有的保留了各个时代印记不断更新至今的老城,它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又不断进取着,稳稳的做自己。

就以城市更新来说,我也是第一次看到了有“南京方案”这样的说法,南京大学的张京祥教授就认为相比北上广深的特殊性,“南京这样的城市恰恰更具有普遍性何代表性,‘南京方案’可能会更有示范价值”。你看,北京之外大概也只有在南京会有这么浓厚的家国情怀,身居一隅,胸怀天下!我是非常认同张教授提出的“做‘有温度的城市更新’,从‘以物为中心(关注产业、土地价值何环境等)’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需求、人的体验何人的幸福感)’,以满足人民对品质生活的需求,以满足企业投资兴业的需求,以满足青年人才就业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有没有发现他的这个提法很HuanXin?都是提倡回归以人为本,从人的需求出发重塑商业模式?

所以当HuanXin走过三周年,准备新一轮的再出发时,我在长沙与南京的比较中选择了南京,同样是新,南京的更新是渐进的,是有文化传承的,是可持续的,更让人心安。我们的再出发也不希望带大家去看什么颠覆式创新,而是希望大家能回到自己,从自然而然中找到只属于自己的第二曲线,走自己独有的创新之路。

这个月底正是一年之中,火热的七月来临之际,我们需要一场让自己内心安宁的旅行。我们准备就去南京,在老城墙边看国家高新产业园的兴起和延展(国创园),从老门东、小西湖、颐和路一路走到秦淮河边,去看“旧时王谢堂前燕”如今又飞入了怎样的人家,然后还要在那里参加一场《南京喜事》(熙南里),接着我们会在留下过朱自清《背影》的浦口火车站看城市的记忆如何被激活,去四通八达的新街口看最新鲜的南京万象天地打破已经固化的商业格局,还要去见识更新潮的金陵STYLE又是怎样俘获年轻人的芳心的,还会在灯火阑珊处体验南京的夜生活(看良业准备的中华门灯光秀),然后我们会和南京的老炮儿一起走进一座特殊的书城(锦创书城),一起去看1912的现代版(百家湖1912),在公园里感受商业的迭代更新,最后我们会去一个可以看见星空的地方(星谷宿野艺术营地),在那里见天见地见自己(顺便一起烤羊)。

我不知你是否去过南京,是否对南京这座城市有着自己的刻板印象,我却确信这样的南京之旅一定是你前所未有的经历,能让你看见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南京,或许还能让你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自己!来不来?只有二十四席,还需要经过117位Xin使的面试鉴定,只有内心笃定的人,才有资格入席。报名很简单,计划已确定,不管那天会发生什么,我们都会在那虎踞龙蟠的地方等着有缘人的际会。在这古城江宁,找到我们自己的“Xin神安宁”。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